2025 年,在欧元区经济形势尚未出现根本性好转的情况下,欧元却率先走强。具体原因如下:其一,欧洲央行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分化趋势或进一步加剧,这为欧元升值奠定了关键基础;其二,欧元区外部账户状况显著改善,能源价格大幅下跌成为关键变量;其三,国际资金回流欧洲,正在重塑欧元资产的定价逻辑。
今年以来,欧元汇率屡创新高,引发市场高度关注。6 月 27 日,欧元兑美元汇率盘中突破 1.17,相较于年初涨幅超 13%,接近 2021 年高点。从名义有效汇率角度看,欧元对一篮子主要货币的升值幅度更为显著,几乎回升至 2014 年之前的水平。若欧元持续保持强劲升值态势,这将意味着国际外汇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已然来临,其背后反映的是全球货币政策、经常账户、地缘结构以及全球资金再配置等方面的深层次变化。
为何欧元会在欧元区经济形势未获根本好转的情况下强势上行?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。
首先,欧洲央行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分化走势或进一步加剧,为欧元升值提供了关键支撑。过去两年,鉴于通胀压力,美国在全球率先大幅加息。然而,进入 2025 年,市场对美国经济实现 “软着陆” 的信心开始动摇。美国总统与美联储就何时降息问题多次公开争执,甚至市场传出白宫可能干预美联储人事任命的消息,这使得美国货币政策的公信力遭受挑战。与此同时,欧洲央行在一年内连续 8 次降息,但节奏相对更为温和,并且始终强调汇率稳定对于通胀治理的重要性。这种 “被动鹰派” 立场,反而吸引了大量国际游资流入。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 6 月议息会议后指出,仍需持续对欧元区通胀保持警惕,汇率稳定将是不容忽视的政策考量因素。
其次,欧元区的外部账户情况得到极大改善,能源价格大幅回落是其中的关键变量。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(TTF)从 2022 年每兆瓦时 300 多欧元的高位,降至当前每兆瓦时不足 40 欧元。进口成本的降低,使得欧元区经常账户在 2024 年便实现了由负转正,今年有望继续改善。此外,据欧洲统计局数据显示,今年前 4 个月,欧元区累计实现 71 亿欧元的货物贸易顺差,为近 5 年来的最佳表现。德国和荷兰对亚洲市场的出口正稳步回升,特别是与清洁能源设备相关的产品出口实现了两位数增长。市场分析认为,随着全球制造业逐步复苏,欧元区出口的增长趋势有望延续。
最后,国际资金回流欧洲,正在重塑欧元资产的定价逻辑。最新发布的《2025 年全球公共投资者报告》显示,超过 16% 的中央银行计划在未来 2 年增持欧元储备资产,这一比例达到了 5 年来的最高值。与此同时,美元是唯一呈现净减持意向的主要储备货币。法国巴黎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,世界各国主权财富基金对欧元债券的再配置兴趣正在增强,尤其是与绿色转型相关的发行品种。欧元区主权债券开始具备 “安全港” 地位。这一转变背后的原因在于,全球投资者对美国金融政策的独立性和地缘政治稳定性产生了质疑,同时也对欧元区的财政共识与绿色投资潜力予以认可。
欧元的强劲回升,一方面会给出口导向型企业带来不利影响。由于汇率升值将压缩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,诸如德国机械制造、法国农产品以及意大利奢侈品等行业都将面临压力;另一方面,欧元升值能够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,降低原材料进口价格,居民购买力的回升也将刺激内需,进而推动欧元区经济恢复增长。
当然,欧元升值所产生的全球溢出效应同样值得关注。倘若欧元升值速度过快,可能会引发亚洲出口国家货币的竞争性贬值,从而加剧区域内的金融波动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的一份研究发出警告,若世界主要货币持续呈现单边升值态势,全球贸易体系的脆弱性可能会被进一步放大。
就目前形势而言,欧元的价值重估才刚刚起步。欧元区的经济基本面将决定欧元是否能够走出 “长牛” 行情。欧元若想真正成为美元之外的全球锚货币,关键在于欧盟在财政、产业以及金融市场等层面完成一体化升级。升值只是最终结果,制度才是根本所在。未来欧元的上升空间究竟有多大,还取决于欧盟内部改革能够推进的程度。